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4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林业   124篇
农学   129篇
基础科学   98篇
  225篇
综合类   1089篇
农作物   218篇
水产渔业   151篇
畜牧兽医   558篇
园艺   208篇
植物保护   10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为了提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该试验以酿酒葡萄"北红"为试材,在转色期通过调节叶果比(叶面积∶果粒数,32∶1(CK)、24∶1、16∶1、8∶1),研究了不同叶果比对葡萄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转色初期降低叶果比能影响"北红"葡萄果实中转化酶活性和糖分的含量,24∶1处理果实中转化酶和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显著高于CK,可溶性糖含量也显著提高,采收时其果实品质显著高于CK。处理过程中,8∶1处理果实中转化酶活性和糖分含量显著低于CK,采收时果实品质也显著低于CK。因此,在转色期,适宜调节叶果比可以通过调节果实中糖分积累相关酶活性调控糖分的积累,使采收期葡萄果实的品质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2.
总结了花椰菜的单球质量、成熟期、株高株展、花球品质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花椰菜主要性状遗传规律以及性状相关性研究对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必须注重与田间调查相结合,只有将遗传规律与田间调查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育种效率,提高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83.
将“一道清”的高产长效施肥技术在激光诱变选育出的红皮洋葱新品种‘西葱1号’上施用,通过与’常规施肥试验的对比,得出使用这种施肥技术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25%左右,能满足洋葱生长全过程的需要;还能降低洋葱早期抽薹率50%左右,改善洋葱品质,产量提高5%以上,施肥上用工减少5/4以上。在生产应用上有极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84.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矮花叶病毒(Sugercan mosaic virus,SCMV)广泛分布在世界各玉米主产区,严重威胁玉米的安全生产。系统研究SCMV的发生危害、遗传结构与进化机制,对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从山西省4个玉米主产区采集122个玉米叶片样品(2015年62份,2016年60份)。经RT-PCR检测证实36个样品(2015年20个样品,2016年16个样品)为SCMV阳性,且广泛分布于山西省玉米各个产区。从这些阳性样品中分离、测序、克隆得到了一个新的SCMV分离物,该分离物(包括5'-UTR和3'-UTR端)基因组全长9 539 bp,编码3 063个氨基酸。该分离物与26个SCMV分离物(NCBI)进行一致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CMV存在较大遗传变异,27个分离物被划分为3个与地理位置无明显相关性的不同进化群体。选择压力分析表明,负向选择可能是SCMV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对变异位点统计分析发现,该结果将为评估SCMV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特征奠定基础,有助于SCMV的长期可持续防控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85.
2016—2017年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研究夏玉米季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NT)+秸秆还田(S)、翻耕(T)和翻耕(T)+秸秆还田(S)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翻耕模式下,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6.10 mg·kg~(-1)、+10.66 mg·kg~(-1))、有效磷(+2.76 mg·kg~(-1)、+6.53 mg·kg~(-1))、速效钾(+38.94 mg·kg~(-1)、+47.7 mg·kg~(-1))、有机质(+1.85 g·kg~(-1)、+0.80 g·kg~(-1))含量,及土壤孔隙度(+2.81%、+1.77%),降低了土壤容重(-5%、-3%),促进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免耕、翻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尤其在免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翻耕对大团聚体有破碎作用,不利于有机质累积。  相似文献   
86.
黄酒米浆水是黄酒酿造浸米工序中的副产物,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用之是宝,弃之严重污染环境。采用米浆水代替清水作为配料水,以叶菜类废弃物包括萝卜叶、白菜叶和莴笋叶为植物原料,混合红砂糖,自然发酵制备农用酵素营养液,研究其发酵过程中主要营养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利用黄酒米浆水制备的农用酵素营养液各营养组分在发酵过程中显著高于用清水制备的对照组(P<0.05)。不同植物材料制备的米浆水农用酵素营养液各营养组分变化趋势类似,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钾离子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变化,总氮、总磷、总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以萝卜叶农用酵素营养液为例,发酵90 d时,总糖含量下降76.68 %,总氮、总磷、钾离子、总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上升40.56 %、53.58 %、22.83 %、33.08 %和183.4 %;17种游离氨基酸中丙氨酸含量最高,为3 677.4 mg·L-1,提高638.6%。不同植物材料制备的农用酵素营养液均含有较丰富的养分,但养分含量差异明显(P<0.05);其中萝卜叶农用酵素营养液发酵各时段总氮、总磷、总糖和总酸含量的平均值较高,分别为4.67 mg·mL-1、628.20 mg·L-1、5.22 %和13.30 g·L-1;萝卜叶农用酵素营养液发酵90 d时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为14 157.3 mg·L-1;莴笋叶农用酵素营养液发酵各时段钾离子含量平均值较高,达到95.22 mmol·L-1。  相似文献   
87.
以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为研究对象,根据IPCC 2013典型浓度排放路径(RCP)对2100年海洋温度和p H的预测值,分别选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 2.6)和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设置温度和p H两个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气候变化,探究海洋暖化和酸化对黄姑鱼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基础温度24.0℃条件下,黄姑鱼进入稚鱼期的时间为25 d,高温处理(26.0℃~28.0℃)生长加快,仅为22 d,同时,随着温度升高(26.0℃、26.6℃和28.0℃),生长率逐渐增加(0.73、0.74和0.78 mm/d),并且各处理组之间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死亡率在26.6℃最高,26.0℃最低。黄姑鱼死亡率在p H为7.80、7.73和7.49时分别为3.9%、19.4%和21.7%,各处理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但p H对黄姑鱼早期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逻辑斯蒂生长方程拟合,结合IPCC对2100年温度和p H的预测,到2100年,在RCP 2.6情景下,黄姑鱼早期生长率为0.71 mm/d,死亡率为31.1%;在RCP 8.5情景下,黄姑鱼生长率最高达到0.76 mm/d,死亡率为23.9%。在海洋酸化和暖化的共同作用下,黄姑鱼的早期补充将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8.
基于30余年渤海鱼卵、仔稚鱼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并结合产卵场补充调查,以1982~1983年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本底,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30余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并掌握结构更替过程中优势种和重要种协同消长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渤海各调查季节(冬季除外)鱼卵、仔稚鱼种类数以及资源丰度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当前鱼卵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1/10;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3/4左右,但冬季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鱼卵优势种变化不明显,但仔稚鱼优势种变化幅度超过鱼卵,底层重要经济种类早期补充群体优势度急剧下降;鱼卵和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在升温季节较高而在降温季节较低,调查期内各季主要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鱼类早期补充群体种类更替现象明显,近年来种类更替率呈现明显加快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适温类型产卵亲体种数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但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和全年综合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主要栖所类型产卵亲体种类数也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全年综合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近30年在多重外来干扰作用下,渤海鱼类早期补充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已随其栖息地(产卵场)生境要素发生不可逆变化或变迁。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是环境-捕捞胁迫下鱼类群落内多重生态位的交替失调和渔业资源结构性衰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9.
渤海中国对虾生态容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2年和2014~2015年渤海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采用Ecopath模型,分析了渤海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结构及功能参数,评估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在渤海的生态容量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中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功能群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但中国对虾不是渤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生物量的增加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多毛类、底栖甲壳类有负影响,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虾虎鱼类等生物量的增加将对中国对虾产生负影响。渤海生态系统2个时期均处于发育的不稳定期,仍有较高的剩余生产量有待利用,2014~2015年渤海生态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较1982年有所降低,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中国对虾1982年和2014~2015年在渤海的生态容量为0.810和0.702 t/km~2;与当年依据调查数据评估的生物量相比较,中国对虾有较大的增殖潜力,当生物量增长至71.68倍和585倍时,仍不会超过生态容量。  相似文献   
90.
以4个同一树龄(约7年)的不同品种(丹桂、金观音、金牡丹、瑞香)茶树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氟吸收以及加工成不同茶类后氟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在春、秋两季的一芽二叶氟含量介于73.62~235.28 mg/kg,绝大部份低于200 mg/kg;其中,瑞香氟平均含量最低(108.4 mg/kg),与其他几个品种间氟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茶树不同部位氟含量检测发现,茶树氟主要在叶部位累积,其次是茎部,主根和侧根累积最少。叶部位氟含量536.49~2598.87 mg/kg,主根氟含量最小,介于14.01~37.18 mg/kg。由4个不同茶树品种原料所制成的各茶类中,乌龙茶氟含量最高(129.29~238.05 mg/kg),绿茶氟含量最低(67.69~92.97mg/kg)。可见,原料的老嫩度是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关键,原料越老,氟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